卫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督造,周九里三十步,计1550丈,高2丈,厚1丈,外有城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兵宪查绛重建,增高3尺。门四,东迎晖、南镇江、西肃清及北承恩。门楼、角楼各4个,水门3个,城垛1790个,窝铺72个。清顺治十八年(1661),奉令拆弃。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周六里、长1001丈、高2丈1尺、垛1000个、角楼4个,至民国时,城墙尚完整。现尽毁。
磐石城辖内的瑞里山烽火台遗址 (胡艺斌 摄)
炮台,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炮台2座,一在西漳浦,炮洞14位;一在东漳浦,炮洞16位,营房3间。此两处炮台毁已久。清光绪十一年(1885),因法国兵船在沿海生事,于磐石南门外天妃宫建炮台一座,名“镇瓯炮台”,炮台高1丈8尺,垛81堵,周围共90丈2尺。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营房3间,又南首有土城,东西9丈,安放朝天炮2门;中层大炮房2座,安放炮2门,又小炮房5座,安炮5门,营房6间;下层大炮5座,安炮5门,又正中安朝天炮1门。镇瓯炮台至民国28年(1939)遭日军轰炸后,大小炮被毓蒙兵工厂收购去。今剩有“镇瓯炮台”石额一方,存放乐清文物馆。
磐石镇瓯炮台大门上的横额(现藏于乐清市博物馆)
墩台,清代海口险象环生要处设墩台,供了望敌情燃放烽火报讯息。天妃宫、马桥头、城山有烟墩,北门有烟墩。驻分防把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兵71名。辖台四处:西山台,安兵12名;垟田台、池岙台、曹田台各安兵6名。
水寨,明万历《温州府志》载,黄华关原系水寨,派磐石卫官军防守。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改设总哨官带领民捕舵兵255名,军队舵兵276名,大小战船21只。
教场,明、清两代,教场设在卫城南门外今破片山北面,面积120亩,内有演武台、泥城,供当时驻军检阅军队走马拉弓习武。清末至民国初,毁废,群众开垦为良田,上世纪30年代尚留有泥城残迹。民国初称教场坦,今民间犹称其遗址为百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