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仙溪下北閤古村宁静的老街,我有点不知所措。正是中午,阳光直直照下来,窄长的老街一览无遗展现在眼前,古宅残缺的台门及街上破败的门面,显得那么疲倦和苍老,脚下那条千年水渠发出的声响,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几百年前的北閤街。这就是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的地方?
北閤老街上的孝行坊
北閤街,是古代乐清至黄岩、永嘉古道的必经之地,原街面以溪石铺就,宽仅三四米。近年铺设了水泥路面,方便了行走,但却使整个老街新旧不一,不伦不类。北閤街上有一长渠,沿街而下,俗称水圳,古称黉渠,据说该渠开凿于唐以前,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了。该渠一米多宽,流水清澈,水是从村落西边的溪流里引过来的,随势东流。水渠里的水草嫩绿绿的,一行行一丛丛随着流水不停拂动,使人想起《再别康桥》里的一句诗:“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老屋与水渠(陈尚云摄)
北閤街的民居坐北朝南,以溪石铺路,以溪石砌墙。几十条小巷辐射全村,外通大街内接门庭,众多的大宅院依然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最大的特色就是临水造宅,大宅门口架石条桥。现在水渠上仍有六十多石条桥,呈现着“明圳粼粼门前过,暗圳潺潺堂下流的”景象,村上有三四座“三进”大宅院堪称下北閤村古代民居的代表作。
老宅庭院(陈尚云摄)
从老街东头望过来,是一座石门“钦旌孝子”的孝节坊,一对石狮子栩栩如生,这些都是我市现存清代石雕珍品。街东头便是北閤街的宝亲堂,俗称“下三退”的大宅。这座建于清同治年间大院,它们的主体建筑前后三进,三进之间各有天井,门户两两相对,间间而向天井,游廊厅堂四周贯通,虽然大门口临水的台门及旗杆夹被毁了,但依然让人感觉得到那端庄肃穆的气势,可以想象在这样一座大宅院里,当年庆寿或举行婚典,摆开酒宴一百多席,灯火辉煌,宾客云集,唱戏奏乐,是何等的排场和热闹啊!
这座大院是清代进士李振镳、清代武状元李林蔚等人的故居。因无人向导,我在“老三退”匆匆忙忙间没有找到当年康有为题写的“门对仙溪水,居邻五老峰”的门联,倒是在大门前水渠边找到了当年的台门及旗杆夹的石条,这些石柱被村民当作埠头石,有一块横卧水边的石柱上刻着“进士李振镳立”的字样。
据《北閤李氏宗谱》记载,唐朝以前北閤居民大多姓潘、吴、蔡。至明朝初年,唐昭宗后裔的李纯忠,拒绝刘伯温的举荐,逃避做官又怕得罪朱元璋,从温州茶山举家搬迁北閤谷,家族也逐渐繁衍发展。
下北閤古村开发于晋代以前,距今有两千余年历史。传说当年王子晋遨游伊洛,学道成仙,骑白鹤吹笙箫,悠游这里。他在溪中洗箫,于是这条溪就成了仙溪;在该村的后山上,王子晋垒石为灶炼丹,吹箫下棋,现在的仙亭、仙桥、仙洞、吹箫峰,丹灶岩及石棋坪等,都与王子晋在此活动有关。
我徜徉在下北閤村的老街,街上舂米磨麦的石碓、石磨遗迹犹在,古城门的石条被人砌在水渠里了,街中的牌楼也早已销声匿迹。这时,街西头的溪里传来一阵阵男女的欢笑,那是外地游客在此漂流。“丹成灶空斯人去,桥在溪涌留仙名”,下北閤街的历史与传说一样,如流如水,如烟如雾,在岁月的流逝里,在人们的记忆里,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