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州府乐清县志·卷七学业宋》载小传:王与之 字次点。从松溪陈氏学,尽传六典要旨。遂著“订义”八十卷。郡守赵汝骧进之朝云:“与之践履无玷,守节不逾[渝],皓首著书,真经明行修之士。其书精粹,可辅圣明之治。”遂授宾州文学。终通判泗州,年九十七卒。
二、许宗斌《昨夜风——乐清历史文化述略》:P47-49
王与之字次点,号东岩,居县城东皋山麓,生卒不详。他很长寿,活了九十七岁,一生占了南宋三分之二的时间段。与之早年从松溪陈氏学,长于《诗》《书》《周官》,是一位博通经、史兼善文学的学者。壮年曾游历京师,因为有学问,又善于讲说,京师人士都愿聘他为西席,但他于多次应科举考试不售之后,决意归隐故园。他在县城附近东岩(似在今乐成凤凰岙山与后所之间)建了房子,家里的事情全交给妻儿去打理,自己一门心思钻研学问。他用了十多年时间,倾力著就他的扛鼎之作《周礼订义》。名儒真德秀为《周礼订义》作序,对这部书作了高度评价。其后,王与之再次对《周礼订义》进行了精心修订。
宋理宗初年,朝廷向全国征书。淳祐二年(1242),温州知州赵汝腾(一作赵汝骧)将《周礼订义》上呈朝廷,并在奏疏中举荐王与之,夸他“践履无玷,守节不渝,皓首著书,真经明行修之士。其书精粹,可辅圣明之治”,意思说王与之品行端正,恪守儒家气节,满头白发了还孜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学问好,可以辅佐皇帝。朝廷于是任与之为宾州文学(教官),终泗州通判。这时已是南宋末年。
《周礼订义》是一部八十卷的大书,是《周礼》学方面的一部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和经学价值。《周礼》亦称《周官》,传为周公所著,实则出于战国,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详言西周政治制度之书,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很大。《周礼订义》是研究《周礼》的著作,是宋代第一部且完整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集解体《周礼》学著作。《周礼订义》问世后,得到了王与之同时代人和后世学者的广泛好评。元代学者陈栎为此书作点校,清代大词人、学者纳兰性德于康熙初纂刻《通志堂经解》,收录先秦、唐、宋、元、明经解一百三十种,其中就包括《周礼订义》,纳兰性德还为此书作序,介绍此书大旨及王与之生平。乾隆初纂修《三礼》,方苞任三礼馆副总裁,担纲《周官义疏》的编纂,他和钟蔗经一起对《周礼订义》进行删订,钟蔗经负责点勘,方苞负责审正。其后乾隆下旨编《四库全书》,《周礼订义》亦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所采旧说凡五十一家,然唐以前仅杜志春、郑兴、郑众、郑玄、崔灵恩、贾公彦等六家,其余四十五家则皆宋人,凡文集、语录地不搜采。盖以当代诸儒为主,古义特附存而已……唯是四十五家之书今佚其十之八九,仅赖是编以传”。单就保存宋代文献而言,《周礼订义》就有重要的功劳。
除《周礼订义》外,王与之的其他著作,包括曾得到与之的同时代人袁甫(宋嘉定七年[1214]状元,当过礼部尚书,甬上陆学第二代传人之一)很高评价的《论语补义》在内,都散佚了。
王与之是一位博通经、史兼善文学的学者,是乐清历史上因学问出众而受到征辟的少数几位学者中的一位。道光《乐清县志·钱文子传》后有论赞曰:“有宋乡先生著述富矣,其卓然传于后者,莫如钱文子、王与之。然二人者皆以砥节著,又不独湛深经术工文章而已,君子哉!”把王与之和钱文子并提,可见前人对王与之的看重。
《東巖周禮訂義》 清康熙刻通志堂經解本 (藏溫州市圖書館)书影_1
《東巖周禮訂義》 清康熙刻通志堂經解本 (藏溫州市圖書館)书影_2
《東巖周禮訂義》 清康熙刻通志堂經解本 (藏溫州市圖書館)书影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