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籍名人
火器专家赵士桢
作者:   来源:
 

   赵士桢(桢一作祯,约1553-1611),字祥吉,号后湖,出生于乐清县城北门一个书香门第,家族出于池头赵氏,系宋太宗后裔。赵士桢是晚明时期杰出的火器专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他是可以和宋应星、徐光启相提并论的人物。用王重民教授的话说,是对中国传统科学做了总结工作的科学家。

   赵士桢祖父赵性鲁,工诗词,尤精书法,以儒士授鸿胪寺右丞,官至大理寺寺副,曾参与编修《大明会典》。赵士桢显然在书法受到这位书法家祖父的深刻影响,写得一手好字,人们夸他的书法是“骨腾肉飞,声施当世”。万历初,赵士桢游学京师(或说读太学),把他的书名也带到了北京,有太监买了一把有赵士桢书法的扇子送给万历,这位少年皇帝是一位书迷,见了赵士桢的字爱得不得了,就召赵士桢进宫,叫他入直文华殿,又封他为鸿胪寺(主管礼宾)主簿,因此被称为“他途入仕名士”。赵士桢得官易,升官慢,十八年后才升为从七品的文华殿中书舍人。

   火器研制不是赵士桢的本职工作,搞火器研制完全是为了强兵利国。赵士桢从小生活在备受倭寇侵掠之苦几百年的东南海滨之县,深感强兵的重要,而强兵须有利器,这就是他后来醉心于研制新颖火器的原动力。赵士桢的祖父曾和他谈过倭寇使用的火器,有可能间接传自土耳其,给赵士桢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又从戚继光部将林芳声、叶子高、吕概口中进一步了解到倭寇使用火器的情况。在抗倭战争中,明朝军队也曾使用过火器,但那些火器有种种严重缺陷,落后于倭寇的鸟铳。于是,赵士桢和林声芳等共同研讨改进火器。万历二十四年(1596),赵士桢在温州同乡平阳人游击将军陈寅那里看到西洋番鸟铳,受到启发。当时,一个名叫朵思麻的土耳其寓居北京,赵士桢获知他原是土耳其一位专门管理火器的官员,特意登门求教。朵思麻将自己收藏的鸟铳拿给士桢看,并且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如此,赵士桢搜集和积累了火器研制方面的大量资料和经验。

   万历二十五年(1597),赵士桢给皇帝呈疏《用兵八害》,建议制造番鸟铳。经兵部议交京营试制,京营官员又来向他请教,他唯恐京营“制造打放两不如法”,就自己出资,“千金坐散而不顾”,并请朵思麻协助,召集工匠进行试制,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1698)研制出四种火器,其中“掣电铳”、“迅雷铳”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万历三十年(1602)六月,遵照万历皇帝的旨意,在刑部尚书萧大亨的主持下,会同工部、兵部等有关部门,在宣武门外对赵士桢研制的系列火器进行了会审,赵士桢的研究成果获得好评,认为“器械委果铦利,制度委果精巧”,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士桢“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报告还请求皇帝对士桢“朝夕讲究,殚力倾资制造利器,用备不虞”的事迹给予嘉奖。

   这之后,赵士桢将火器研制的重点转移到对付北方之敌后金的需要上来,根据与北方之敌作战的特点,研制出车铳和合机铳。赵士桢对火器的研究,把中国武器的水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神器譜》明萬曆刻本 (藏浙江大學圖書館)书影_1

《神器譜》明萬曆刻本 (藏浙江大學圖書館)书影_2

《神器譜》明萬曆刻本 (藏浙江大學圖書館)书影_3

《神器譜》明萬曆刻本 (藏浙江大學圖書館)书影_4

《神器譜》明萬曆刻本 (藏浙江大學圖書館)书影_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