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籍名人
侯一元
作者: 许宗斌   来源:《昨夜风——乐清历史文化述略》
 

 

   侯一元(1511-1585),字舜举,号二谷山人,蒲岐缑山(今蒲岐侯宅)人,晚年居郡城,一生经历正德、嘉庆、隆庆、万历四朝。侯一元少时即有胆略,十三岁时,其父侯廷训因“大礼议”而获罪,被逮送京城,侯一元陪父上京,并伏阙上书,为父求情,感动百官,嘉靖皇帝乃释放侯廷训。侯一元于嘉靖十七年(1538)二十八岁时中进士,累官河南右布政使转江西左布政使,因为首辅徐阶所不喜(据说后来任首辅的张居正亦从中作梗),于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五十六岁时被勒令致仕。

   侯一元是明代中后期温州最重要的作家。孙衣言在《重刻二谷山人集序》中说:“吾郡乐清,在明时人文蔚盛,若章恭毅之奏议,朱荡南之诗,皆卓然可传。然恭毅之文,颇嫌其太质,言以人重,固不必以文章流别绳之。荡南专力于诗,而文不多见。二谷侯先生最后出,甄综经史,特为淹雅。文似宗派荆川诸家,而以视恭毅已过之。诗与荡南途辙不同,似亦无纤仄之音。”意思是说,章恭毅(章纶)的奏议不错,但缺乏文采,朱荡南(朱谏)诗好,但文章不多见。侯一元的散文可与唐顺之(号荆川)、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唐宋派健将并立,在艺术上胜过章纶;诗歌与朱谏比肩而风格不同各有千秋。《瓯中纪逸》说:“侯方伯一元,少负奇质,学复广涉,文笔隽古,诗格翩翩,诸体咸备,盖至是吾郡文知有汉,诗知有《选》有盛唐,实此君为之前茅。……二谷前不逮李、何,后不交七子,师古独运,迥绝流辈,一代之杰也。”侯一元的诗文,不仅在温州文坛上属佼佼者,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也应有一席之地。早在他入仕途之初,他就和同科进士莫如忠、翁相、茅坤、沈炼、王德等联结声气,“以古人文章行谊相砥砺”,时称“六子”。晁瑮、茅坤、王世贞和清代的朱彝尊等名家都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晁瑮说:“读其文,先秦两汉遗矩也,然未尝一语以袭其故;读其诗,汉魏盛唐遗响也,然未尝篇模而字拟之。盖二谷虽宪章前古,而神机天巧,非假人为,触物陈义,瑰伟奔放,顷刻而千言立就,珠联玉缀,光彩莫遏,今览集中多有今之名家所难而二谷所易。讵惟无四者之病,即以角雄于空同(李梦阳)、大复(何景明)、西原(薛蕙)、迪功(徐祯卿)诸君子,识者犹谓格力相当而神化过之,余可知矣。”

   侯一元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嘉靖朝到万厉初期,这个时期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已经过去,出现了唐宋派对前七子的批判和反拨,以及与后七子的对峙,文坛非常热闹。侯一元与唐宋派中人关系密切,但他的文学思想比较通脱,并不拘泥于一派。他批判复古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和一味模拟的习气,对李梦阳尤其反感,对与汉魏盛唐派对立的以杨慎为代表的诗派六朝派也有好感,但他并不拒绝学习秦汉文和汉魏唐诗,只是这种学习如晁瑮说的那样“未尝一语以袭其故”和“未尝篇模而字拟之”。

   侯一元的诗文作品集结集为《二谷山人集》(含《大名稿》《江右稿》《家园稿》《近稿》,所谓《二谷山人近稿》实为《二谷山人集》包含的《近稿》)。其中文近五百篇,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文类。朱衡和曹过贞称他的文章“本史迁而间以班书”,“镕模蒙叟、迁、固而出之以荀、孟之雅驯”。他的文章长于叙事和论辩,叙事周密而常夹以议论,显然受司马迁《史记》纪传艺术的影响。以归入“志传”的《赵烈士传》为例:这篇文章写一位抗击倭寇的平民英雄赵连壮烈牺牲的事迹,以一大段议论开头(论时艰方显英雄本色和“处死之难”),然后概述海盗和倭寇气焰之盛,在详述赵连英勇杀敌直致牺牲的经过之后,作者意犹未尽,接下去又是一段夹述夹议的文字:“君家徒四壁,非有钱财顾惜也。平生言呐呐不出口,非贾勇者也。又非素学问,习闻仁义舍生也。其敢决轻死,盖天性然,不以借客探丸而以扞宗,斯狼瞟所以君子也。”以下又写“大中丞王公”(都御史王忬,其时巡抚浙江)对赵烈士的赞赏,以及抗倭将士受到赵烈士精神的激励,最后是一个“太史公曰”式的结尾:“嗟乎!君则死矣,而名不灭。彼求活草间者,宁终不死耶?更数十年,即皆烟灭澌尽,与鸟兽草木同腐,孰与君久长哉?赵宗之良某、某,爰相与伐石,表君之烈,以风后人。”侯一元文章讲究经纬错综,《赵烈士传》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侯一元是一位学问渊博的作家,常以学问为文,多用典,好处是大气精深,但也因此带来艰涩的弊病。

   侯一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不亚于散文。与他的散文比较,他的诗歌更注重文学的抒情功能。山水诗是侯一元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踪所及,均采之入诗,其中对家山雁荡山的歌咏尤多。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拿他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进行比较,结论是:“永嘉山水自谢监发之,最后乃得公,然谢监躁而犷,公雅而恬。”“雅恬”的意思就是平和冲淡。侯一元的一些山水短诗很能体现王世贞所说的“雅恬”,如七绝《芙蓉溪》:

         芙蓉水接雁湖春,两岸飞花夹去津。

         身在太平无避世,座中时有武陵人。

   自然平和或曰“雅恬”是主调,在这一主调下,又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和色彩的丰富性,如同样是写雁荡山水的七言长诗《游雁荡山歌天柱峰月下作》,风格就不同于《芙蓉溪》,像这样的句子:“已讶高云碍不飞,更堪夜月孤相照。尔时山头欲二更,禅堂吐月寒飚生。灏气空蒙灌绝顶,明星迫窄愁孤撑。涧户时时猿一啸,春风澹澹鸿蜚鸣。山人杯斝罗前庭,举头仰视天宇清。中天一道破深碧,影入虚无连紫冥。吾闻八柱撑青天,共皇一怒天柱并。穹崖剥落赴东海,独留此柱支天倾。卓笔书空何峥嵘,展旗上猎蚩尤精。云间乍歇彭铿杖,月下遥闻子晋笙。”写月色中的雁荡山,幽峭孤清,已不能用“雅恬”二字来概括。侯一元写沿海军民抗倭战斗的《哀良家行》和《陈将军歌》,更是壮怀激烈,像这样的句子:“长鲸跋波海水飞,边城落日寒无辉”,“夷奴弯弓翻射水,碧波惨淡流殷红。君不见易水萧萧风正哀,壮士一去无重回。潮头犹作子胥怒,棘门霸上真奴才”,“一朝海气连天黑,虎符夜下空愁心。挺身仓猝无军旅,授甲争驱乌合羽。阵前怒电搏惊雷,阵后崩云鲜残雨。可怜沫血张空弮,好似居延敌左贤。羞为求生陇西客,竟作报国韩延年”,风格显然离“雅恬”更远。作于致仕后以后的《看新历有感》,语言平直质朴,却如朱彝尊说的那样,“有真趣”。

   作为学者,侯一元的成就主要在经学(尤其是礼学)和方志学、谱牒学方面。他的经学见解集中体现在《读书记》中。《读书记》是一部以笔记体形式述学的学术著作,影响不小。方志学方面,他一共主、参与过四部方志的纂修:《大名府志》、隆庆《平阳县志》、隆庆《乐清县志》、万历《泰顺县志》。其中以隆庆《乐清县志》最为优秀。隆庆《乐清县志》仿效司马迁“太史公曰”的做法,篇末附以论赞,阐述自己的看法,体现了侯氏“现实关怀”的精神。这些精彩的论赞常被后来的修志者加以引录,道光《乐清县志》就大量引录了侯一元的论赞。隆庆《乐清县志》附录的侯一元的《雁山供亿议》,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此文揭露了官吏游山扰民的事实,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谷山人集》 明 嘉靖 刻本(藏浙江大學圖書館)书影_1

         《二谷山人集》 明 嘉靖 刻本(藏浙江大學圖書館)书影_2

         《二谷山人集》 明 嘉靖 刻本(藏浙江大學圖書館)书影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