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著有传世巨著《徐霞客游记》,作为著名的探险家、地理学家和游记文学家为世人称颂。徐霞客一生有三次来游雁荡山,留下了二篇共计7000余字的游记,游记中所记录的几次探险考察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及对雁荡山风光的传神描写,在雁荡山历代旅游者中是独一无二的。
徐霞客第一次游雁荡山是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当年四月九日离开天台山,十一日从盘山岭进入雁荡山,十五日从能仁寺前的四十九盘岭出山,五天内游览了灵峰、净名、灵岩、大龙湫等景区,并按游程顺序作了日记。这一年徐霞客28岁。
时隔19年后的崇祯五年(1632)的春夏之际,47岁的徐霞客又先后两次游雁荡山。当年三月二十一日,徐霞客和族兄仲昭等人从天台坪潭出发到雁荡山,至四月十五返回到天台山。第二次游雁荡山时,徐霞客并未留下日记,但从他在接下来的十七日的天台山西部寒岩、明岩景区留下的游记中,从中可以得到其关于此次游雁荡山的踪迹。在这一天游记中,徐文中好几次拿雁荡山的著名景点来比拟,“十七日……右入龙须洞……其洞圆耸明豁,洞口斜倚一石,颇似雁荡之石梁,而梁顶有泉中洒,与宝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其中提到了灵岩、石梁和宝冠之芭蕉洞,语气显得非常亲切,显然是刚铡游览过的心情。尤其其中所提到的“宝冠之芭蕉洞”,位于雁荡山西外谷,今名西石梁洞。宝冠是峰名,以前峰下有宝冠寺。徐第一次游雁荡山时,游踪还没有到达雁荡山西外谷。
与第二次雁荡山之行仅隔12天,徐霞客第三次作雁荡山之游。四月二十八日从黄岩县城出发,由郑家岭进入雁荡山,至五月八日晚宿大荆结束,第二日返回天台。这一次,徐足迹几乎遍及整座雁荡山,留下了一篇记录严谨而文采飞扬、长达5000多字的游记。
徐霞客作为一个地理科学家,其所作游记非常重视内容的准确性,他所写的雁荡山游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徐霞客第一次游雁荡山曾上龙湫背去寻雁湖(实际在雁荡山西外谷),几乎身陷绝境,是由于先志所误导,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从宕来”,后来,他登上雁湖,对雁湖的现状和流水去向作了详尽的记述,末了总结说雁湖“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从而纠正了传承数百年的错误。徐晚年曾对人说:“昔人志星官舆地,皆承袭傅会。”言外之意,那些“承袭傅会”的志书,往往错误百出,误人匪浅。
雁荡山的风景大部分可在平地上观赏,历代的游记中极少有陟险探奇的内容,因此,徐霞客的那些记录雁荡山艰险经历的游记文字,几乎成了绝响。而其感受雁荡山奇秀魅力同时,在游记中不经意流露的超人文采,在雁荡山历代的旅游者中,也属凤毛麟角。比如他在描写龙湫背上所见一幕的文字,“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徐霞客对雁荡山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纠正了前代志书上的一个重大错误,探索了许多至今仍旧人迹鲜至的幽境。由于他的两篇游记,把雁荡山连同他的《徐霞客游记》一起从国内推向世界。而雁荡山留给徐霞客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在他第三次游雁荡山之后第七年,在大西南考察时,受丽江木土官邀清修《鸡足山志》,仍然大有深意的写道,“匡庐之瀑不及雁荡,独得列名四景,以人所共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