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籍名人
乔吉箫台发清音
作者: 许宗斌   来源:
 

   乔吉是元曲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和张可久并列为后期元曲的代表性作家。乔吉约生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一说为1275),卒于至正五年(1345),山西人,钟嗣成《录鬼簿》卷下列之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有小传曰:“吉,一作吉甫,字梦符,太原人,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美容仪,能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居杭州太乙宫前。有题西湖《梧叶儿》百篇,名公为之序。江湖间四十年,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著有杂剧11种,今存3种;存世小令213首,套数11套,数量仅次于张可久。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神鳌鼓浪,若天吴跨神鳌,噀沫于大洋,波涛汹涌,截断众流之势”。李开先认为“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

   乔吉到温州,当在流寓杭州期间,具体为何年何月,已无从考查。来温州的目的,有人猜测,除游览东瓯山水外,恐怕也为考察温州的戏剧情况。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南戏发韧于宋,元一统后,与北剧平行,称为“温州杂剧”。南戏的四大名剧“荆、刘、拜、杀”均成于元时。据《曲品》记载,乔吉也曾作过南戏《金滕》(失传)。

   乔吉在浙南的活动轨迹,现在只能从他的作品推知一二。他到过青田、瑞安,也到过乐清,都留有作品。写乐清的除三首散曲外还有一首七律。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简编》,乔吉写乐清的三首散曲均收录。

   乔吉在乐清的行踪似乎仅止于县城。散曲《水仙子·乐清箫台》写城西的箫台山:

      枕苍龙云卧品清箫,跨白鹿春酣醉碧桃,唤青猿夜拆烧丹灶。二千年琼树老,飞来海上仙鹤。纱巾岸天风细,玉笙吹山月高,谁识王乔?

   箫台山是一座平常的山峰,知名度远不及雁荡山,但因为和王子晋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就变得有名起来,“箫台明月”被列为乐成八景之一,王十朋、李孝光等都有关于箫台山的吟咏。乔吉对箫台山的传说显然也是熟悉的,他把这个美丽的传说熔铸进作品里,创造出一个“纱巾岸天风细,玉笙吹山月高”清旷高远的神仙境界。

   这首散曲被选收进元曲专家任中敏、卢前二先生选编的《元曲三百首》。这是一个较有影响的元散曲选本,编者欲以踵蘅塘退士之《唐诗三百首》、彊村之《宋词三百首》而并列为三。

   箫台山与丹霞山之间有溪名金溪,金溪尽头有潭,潭在悬崖之下,崖上旧有双瀑,系城北诸山集雨所汇。距双瀑不远即为著名的白鹤寺,初唐诗人沈佺期作为《乐城白鹤寺》诗。乔吉在乐清逗留期间,曾两次来这里观瀑,并用《水仙子》调作了两首散曲,其一题为《乐清白鹤寺瀑布》:

      紫箫声入九华天,翠壁花飞又玉泉。瑶台鹤去人曾见,炼白云丹灶边。问山灵今夕何年?龙须水珠砂腻,虎成丸金贡圆。海上寻仙。

   白鹤寺原系东晋时乐清高士张文君故宅。传说张文君曾在金溪边炼丹修道,以余药掷入溪水中,溪石为余药所渍有金星之点,故名金溪。至今双瀑旁崖壁有石龛,故老相传即张文君设丹灶处。乔吉的这首小令便隐含了这一传说。曲中提到的“箫”和“鹤”,也跟双瀑周围的一些传说(王子晋骑鹤吹箫箫台山以及白鹤寺初建时有白鹤飞翔其上)有关。

   这首《乐清白鹤寺瀑布》和前述《乐清箫台》,仙道气息极为浓厚,这一方面和题材本身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有寻仙访道的思想。乔吉在杭州时长期居于太乙宫前,跟道教的接触想必相当密切。乔吉死后,友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乔吉小传后附有作者所作小令《吊乔梦符》,中有句云“跨仙禽路绕云深”,便是以骑鹤仙去喻其死。前人谓乔、张为元曲中的李、杜,乔当如李白,漂泊江湖如李白,诗酒风流如李白,寻仙问道也依稀如李白。

   乔吉另一首写白鹤寺瀑布的小令《重观瀑布》和前调不同,这回他把描写重心落在瀑布本身上了: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整首小令几乎句句都是比喻,词句瑰丽,极尽想象形容之能事。“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句尤其尖新,叫人一读难忘,置古今所有写瀑布的诗词曲中,也不能不推为绝妙好句。《重观瀑布》因此也成了乔吉小令的代表作,备受称誉。

   除了上述两首散曲小令,乔吉还有一首七律也是写双瀑的:

      谁凿天门析木津,半空倾落雪纷纷。

      碧花乱崩飞岩雨,白[叠毛,dié]双垂湿洞云。

      沙浅夜明金有色,石虚寒漱玉成文。

      山人若借并州剪,裁作秋衣献帝君。

   这首诗仅见于永乐《乐清县志》,立意没有超出前述小令,艺术上也逊色多了。末句“裁作秋衣献帝君”,口吻犹如旧时民间的“催龙先生”,浅俗叫人生厌。设若此诗果系乔吉所为,也只能说明善作曲者未必善作诗罢了。

 

图一:“双瀑飞泉”石刻及王十朋的《双瀑》诗刻

图二:双瀑飞泉,王会义摄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