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诗赋
初建学记
作者: (宋) 邑令焦千之   来源:
   

 

古人为政,未有不先庠序之事者。盖教化所由出,而陶染乎风俗,使至于善,有助于教,其功甚博,非今所谓科举之习而世俗之学也。然其所主教导则有师氏之职,日谈乎诗、书、礼、乐之训,孝、悌、仁、义之行,淬愚励昏,为智为明,勖之于先王之道,而习为君子之事者也。

夫天下之小事,欲有所成,犹须专之;矧痒序之事,不专而欲成,难矣。夫天下痒序者,非为成人者设也。苟规矩不严、训导不笃,则为害甚于所益。

皇宋治天下,文物可谓盛矣;独乐清之邑,举进士者无数人,百年之间,未有登第者,其风俗之陋不已甚乎?其学不独教化之废,而其偏迫隳弊,不足容诸生;春秋之祀,不足通奠谒。民之耳目未尝识弦诵,宜乎文雅之风坠而不振者久之。

于是以县之蔬圃易民隙地,退徙讲堂以衅轩豁,而诸生行事便于肄习。别构讲道堂于其后,以为诸生讲论游息之所。又为奥室,以为先生之宴寝。凡豆笾之不足,簠簋之亏坏,悉完治之。

始余之来也,民之诉讼坌集填委,日治其讼犹且不暇,加以榷酤、关征、廪庾之职,晨驰夕驱,盖亦劳矣。所谓古人之所先者,反不暇及。至明年,始得新其学舍,博求其谓师氏者,旷时而不可得。士由不远而至者,而无所授业焉,余甚愧也。且以余学之鄙,又不以不专之职,而欲变其百年甚陋之俗,虽童子知其必难。

然则时入与诸生谈道义,讲解经籍,而诸生未免科举之习而世俗之学也。噫,盖亦势不免焉,是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所得不胜所失焉。

然余独爱其斋宇之精洁,竹木之潇洒。溪山前后环绕掩映,入其中则意思适然,而不忍舍去。若能久与诸生讲道艺,日在其中,其乐如何哉!余亦不暇矣,留以俟后人而兴起之,庶几有助于政云。

 

注释:

1.作者简介:焦千之,字伯强,颍州焦陂(今安徽阜南县焦陂镇)人,治平二年(1065)知[乐清]县事。严毅方正,莅事精明,吏不敢犯。修邑庠,敦教化,尝自为记。(参考《温州府乐清县志》卷七政迹 宋 知县)

2.许宗斌在(《昨夜风——乐清历史文化述略》P27)叙述乐清县学教育发展,引述如下:

乐清在唐代曾有过庙学。永乐《乐清县志》(即《温州府县志》)卷四学校载:“唐,庙学在县望来桥东南一十步。”望来桥即现在乐清城关的港桥头,跨东河(银溪)之上。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至宋初,唐代州县官学绝大多数荡然无存,重建者也寥寥无几,更何况僻处一隅的乐清,其教育设施几乎空白。至宋真宗景德和仁宗庆历年间,一些州县开始重建官学,乐清依然故态未变。

正是在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焦千之的到来(任乐清县令),始重振乐清教育,建立乐清县学,是乐清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公立学校。焦千之是颍州焦陂(安徽阜南县焦陂镇)人。这个人很了不起,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欧阳修对他的评价是“焦子皎洁寒泉冰”。他到乐清,一了解,大宋建国一百年,乐清居然没有出过一个进士,甚至连参加过进士考试的也只有不多几个人。他发现,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教育搞得不好,县学校舍狭窄破败,学生连个容身的地方都没有,师资又缺。

焦千之在到任第二年,即治平三年(1066),将乐清各方面亟待处理的事务都大致理出头绪后,终可以将心思和精力转到兴办县学的事上来,经过一番考察和筹划,决定在望来桥东原唐代庙学的废址上建立县学。用县政府的菜圃换取庙学附近老百姓的一块空地,将讲堂向后退挪,以增加讲堂的面积,使讲堂宽敞,便于学生们听课学习。又在讲堂后面建讲道堂,作为学生讨论和游息的场所;另在幽静处建了教师宿舍。此外,整治、添置了祭器和礼器,以便于举行祭祀先圣的仪式。焦千之并为此认真地写了该篇《初建学记》。

在焦千之之后,也有不少在乐清任职的地方官和本地人士热心办学,像南宋初的乐清县令袁采,本地士绅如白石钱尧卿、贾岙贾如规等,都因倾力建设县学而留美名。而历朝历代的乐清县学都是在焦千之所建县学的基础上发展完善。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县令丁湛将学舍迁至望来桥西,距故址百步。南宋高宗绍兴初,学舍毁于大火。绍兴五年(1135),县尉吴芾迁建于卧龙坊(又作隆儒坊,今乐清老市府大院内),王十朋作《县学落成诗百韵》贺其事;十五年(1145)县令赵惇临在钱尧卿等地方士绅的支持下,拓宽县学,建围墙及各种附属设施,并置学田。其后,又多次或修缮或重建,但县学的位置一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