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诗赋
《雁山十记》(录二)
作者: (元)李孝光   来源:王志成主编《山海风——乐清古诗文选读》:2004.6
 

  作者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元乐清大荆淀溪(今淀岙村)人,村后在五峰山,因号五峰。笃志好古,颇有文名,四方来从学者甚众。晚年被朝廷征召为秘书监著作郎,升文林郎秘书监丞。《元史》称其“以文章负名当世”,时与著名文学家杨维桢齐名,世称“前有虞(集)范(椁),后有李杨”。存世著作有诗文集《五峰集》,以诗为多;文二十篇,其中《雁山十记》影响较大。

 

其一: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1,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在诺讵那庵2,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脊,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间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急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腕,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3。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王志成注:

1. 大德七年,公元1302年。大德,元成宗年号。老先生,本文末作者说:“老先生谓南山公也。”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其父为台州录事。泰不华好学能诗文,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系台州路最高长官,方国珍起兵时,被杀。大龙湫在雁荡山西内谷,距能仁寺五里许,落差197米,是中国目前已知落差最大的瀑布。

2. 诺讵那,也叫诺讵罗。一说是唐代和尚,俗名罗尧运,眉州青神(四川青神县)人。一说是外国和尚,东晋时率几百弟子来中国,居住在雁荡山。诺讵那庵今已不存。

3. 瑞鹿寺,在雁荡山西内谷大锦溪西侧瑞鹿峰对面,西里余即大龙湫,宋淳化二年(991)僧法通建,系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历代文人题咏颇多。后废而重建,建而又废,今不存。

 

其二:始入雁山观石梁1

   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

  泰定元年终,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2。从两家僮,持衾杖屦。冬日妍燠,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北山立石,髡然如浮屠氏,腰隆起,若世之游方僧自被者,客冁然而笑。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

  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著霜正红,始见谓是踯躅花3,绝可爱。梁下有寺4,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王志成注:

1.石梁在雁荡山东外谷。雁荡山有东、西、北三处石梁,本文所写的是东石梁,位于灵峰景区谢公岭东。作者的家淀岙村与东石梁不远,东石梁是作者经常去的地方,耳熟能详。

2.泰定,元泰定帝年号,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张子约,生

平不详。陈叔夏,名德永,号两峰,黄岩人,曾任和靖书院山长,著有《两峰惭草》。

3.踯躅花,《古今注》:“羊踯躅花,黄羊食之,则死;羊见之,则踯躅分散,故名羊踯躅。”古代杜鹃、山踯躅、羊踯躅都叫踯躅花。

4.梁下有寺,石梁下边有寺庙,即石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