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清黄杨木雕起源、传承与发展
作者:   来源:
 

  

高公博作品《百态济公》

   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属于小型圆雕艺术,因取材于黄杨木得名。乐清黄杨木雕的制作历史,在元、明时期已初露端倪,清初开始影响逐渐深远,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二十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因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济癫和尚》、《捉迷藏》在国际展览中连连得奖,从而使黄杨木雕艺术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乐清黄杨木雕的地位因此连连攀升。新中国成立后,黄杨木雕这一民间艺术品种迅速得到挖掘、传承和延伸,传统黄杨木雕技艺渐趋成熟,精美之作不断涌现,而且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近年来,又有黄杨劈雕、黄杨根雕等新品类、新工艺问世,使黄杨木雕呈现出多姿多态的新貌。

  乐清黄杨木雕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色泽黄亮,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颇具艺术特色,被誉为华东一枝花,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合称“浙江三雕”,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起源

  乐清地处浙江南部沿海,东临乐清湾,南临瓯江,境内有“寰中绝胜”——雁荡山,林茂水秀,优质的黄杨木盛产于此,为乐清黄杨木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黄杨木雕的制作,从搜集所得的民间艺人口述资料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实物推断,其在元时期初露端倪,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贴近社会生活的生动造型受到人们的喜爱。乐清黄杨木雕自晚清以来逐渐兴旺发达。乐清因地处瓯江口岸,经常遇到洪水泛滥,当地人们深受其害,为了消灾避邪,用樟木等制作龙档用以祈祀活动,到后来成为民间元宵灯会的一种娱乐活动,以庆丰登。龙档造型层次分明,人物雕刻生动精巧,展示了民间圆雕艺术的特有风格。黄杨木雕的艺术渊源一般来说是由民间龙档上的木雕像发展而来,在龙档制作技艺的推动下,逐渐趋向于独立和完美,各种技法由父传子袭,世代相传,形成了典型的民间特色。《中国美术全集》一书有记载:“晚清案头黄杨木雕孕育于浙江乐清县。相传著名木雕艺人叶承荣在道光二十年前后雕刻了黄杨木太上老君道祖像……从此以后,叶承荣便开始了黄杨木雕人像创作,并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叶茂纪。”叶氏父子期间受到乐清当地板凳龙上的圆雕戏曲人物的影响,创作了仙女、济公、罗汉等案头艺术品。

  1876年温州辟为通商口岸后,对外贸易日趋活跃,许多乐清黄杨木雕作品被国内外商人竞相购买、收藏,在朱子常黄杨木雕作品在国际上连连获奖的影响,原来从事龙档雕刻和佛像雕塑的民间艺人纷纷转向黄杨木雕制作,乐清黄杨木雕的地位和影响开始连连攀升。乐清黄杨木雕艺人群体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黄杨木雕名家代表人物如清道光年间有翁垟的叶承荣、杨宏发,民国初年盘屿新城的潘雨亭,湖头沙岙桥头的黄福昌,翁垟的叶阜如、王凤祚等。

二、传承

  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本地匠师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的创作,并靠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创造了乐清黄杨木雕这一辉煌的地方工艺文明。

  乐清黄杨木雕发展到朱子常(1871-1934)阶段时,开始民间艺术与商品市场有机结合,从而也使乐清黄杨木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对乐清黄杨木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子常最初拜师乐清潘雨亭学习佛像雕塑,由于生性聪慧、刻苦好学,在学习雕塑佛像同时,很快接触到黄杨木雕,期间与从事黄杨木雕制作的青年艺人葛醇、叶阜如、叶品芳等人交往,就黄杨木雕技艺进行交流和探讨。至1900年间,朱子常黄杨木雕技艺日臻成熟,开始创办个人“工作室”,选择专门从事黄杨木雕制作。他善于深入细致地观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态和特征,以简炼、含蓄的表现手法自成一家。《虞初近志》评价其技艺“神态如生,无斧凿痕”,“曾刻画婴戏图,凡百儿各具一面,无一类似者,态亦各殊,诚奇技也”。三十五岁时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济癫和尚》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另一件黄杨木雕作品《捉迷藏》在1915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二等奖。

  乐清黄杨木雕与其他传统民间工艺一样,有着非常严谨的传艺方式,在继承传统造型与雕刻操作的过程中十分讲究技巧的运用,“技”与“艺”在传统的乐清黄杨木雕制作中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技”是长期的训练与实践,而“艺”则是依靠木雕匠师个人的悟性。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乐清黄杨木雕专业雕刻队伍发展最快、作品传世最多的年代。继朱子常、叶阜如、叶品芳、潘雨亭之后,又涌现出王凤祚、叶益舟、郑祥奎、叶润周等一批有影响的木雕名家。

三、振兴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和政府的重视,黄杨木雕这一民间艺术品种迅速得到挖掘和传承。黄杨木雕的技艺水平迅速提高和发展,无论从表现技巧或题材内容等方面都更趋完美,精美之作不断涌现,使这门具有强烈地方和民族民间特色的工艺美术经久不衰,令世人称道。在50年代初,以著名艺人王凤祚成就最为显著。此后,随着叶润周、叶一舟、虞明华、叶栋材、王笃纯等一批老艺术家们的木雕精品不断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如王凤祚的作品《苏武牧羊》获1953年华东民间艺术展览会一等奖,虞明华的作品《张羽煮海》于1955年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叶栋材的作品《抢丰收》曾在1959年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美展荣获奖章,王笃纯的作品《捉迷藏》曾于1953年选送前苏联展览,并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乐清黄杨木雕越来越以它独特的艺术材料和艺术风格引起世人的关注,被有关新闻媒体誉为“华东一枝花”。

  近二十几年来,乐清黄杨木雕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艺术创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并开创了黄杨劈雕和黄杨根雕艺术。涌现了高公博、虞金顺、王笃纯、虞定良、王笃芳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多次应邀到法国、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作现场技艺表演,作品曾选送全国和在美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地区展览,部分作品还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此外,还出现了一批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的青年雕刻人才。当前,乐清黄杨木雕在发展的过程中,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进入了繁荣阶段,并出现了崭新的局面。2001年,乐清黄杨木雕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2005年,乐清黄杨木雕又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四、传承谱系

(一)

代 别

姓 名

性 别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第一代

王凤祚

师传

1918年

第二代

王笃纯

父传

1946年

第二代

童玉凤

师传

1956年

第二代

王笃芳

父传

1962年

第二代

王笃生

父传

1965年

第二代

王笃清

父传

1976年

第二代

王和英

父传

1963年

第三代

王  京

祖传

1976年

第三代

王  艺

祖传

1978年

(二)

代 别

姓 名

性 别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第一代

高公博

师传

1964年

第二代

高  敏

父传

1986年

第二代

项松云

师传

1987年

第三代

陈全全

师传

1977年

第三代

陈  双

师传

1999年

(三)

代 别

姓 名

性 别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第一代

叶承荣

祖传

不详

第二代

叶茂纪

祖传

不详

第三代

叶阜如

祖传

不详

第四代

叶润周

祖传

1930年

第五代

叶伟琨

祖传

1962年

第五代

叶萌春

祖传

1973年

第五代

叶栋材

祖传

1948年

第六代

叶小泉

祖传

1980年

第六代

叶小鹏

祖传

1992年

第六代

叶森祥

祖传

1990年

(四)

代 别

姓 名

性 别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第一代

叶一舟

祖传

不详

第二代

虞明华

师传

1935年

第三代

虞金顺

父传

1964年

第三代

虞定良

父传

1965年

第四代

虞维克

祖传

1992年

第四代

吴尧辉

师传

1982

第四代

牟湘波

师传

1987

第四代

包中济

师传

1980

第四代

邹啟寿

师传

1982

 
 
 

  (传承谱系表由乐清非遗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