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市镇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北宋时建成集镇。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积淀了柳市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乐清龙档就是其中一朵耀眼的奇葩。
乐清龙档这一民间灯彩游艺活动据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夜落灯(为了延长灯节的活动期限,现在一般都是在正月初七上灯,有的在初二就开始上灯)。龙档的产生包含着古老的柳市百姓美好的愿望。柳市地处浙江南部沿海,紧靠瓯江口岸,古时候由于堤渠连年失修,风灾、洪灾频繁,以至民不聊生。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纯朴的百姓用樟木等制作龙档以此来消灾避邪保平安。
乐清龙档全长20-40米,选材用樟树和榆树,制作一条完整的龙档需900个工作日。龙档造型层次分明,色彩绚丽,人物雕刻生动精巧,并采用了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需要涉及的知识门类众多,如:建筑学、美学、油漆知识、名人典故、戏曲知识等。整个雕刻完工后邀请油漆师傅进行油漆加工、色彩描绘,整条乐清龙档一律漆上朱红,贴上金箔或红、黄、蓝、绿、紫各种色彩。最后把灯笼放置在档板中间,并在旗杆头和八宝枪上挂上丝绣彩旗,在档头档尾上插上龙凤旗。龙档出游时,玲珑剔透、金碧辉煌,加之锣鼓喧天,气势一派雄伟。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现在人们虽然不再把兴家旺业的愿望寄托在龙档上,但是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民俗活动,加之龙档凭借自身美仑美奂的造型,仍然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当前乐清龙档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风民俗文化,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黄德清和黄北父子制作的乐清龙档于2006年3月应邀参加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被中国最高艺术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收藏。
一、起源
乐清龙档是用木头制作成凳形的龙身,多节连结成一条木板龙,古称“板凳龙”。它是浙南乐清地区别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也是浙南人民长期以来进行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形式。
据史料记载,乐清先民很早以前就从渔猎生活进入农耕生活,并饲养牲畜,发展生产。至南宋时,乐清城乡经济已较发达,手工业、商业兴起,对外贸易和海外交往已日渐频繁,并且还带动了当地的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大批从事民间工艺制作的能工巧匠。除了农耕生产之外,乘船下海捕捞也是乐清先民的主要生产内容。由于长年累月与海相依伴,祈求一帆风顺、航行平安、渔业丰收,便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同时,人们认为海上刮风起浪都是龙神作怪,所以对龙的信仰和崇拜,根深蒂固,十分敬畏,人们通过举行滚龙活动来表达祈祀,也成为民俗和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乐清滚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明朝温州人姜准撰《岐海琐谈》中记载,当时乐清就盛传龙灯制作和滚龙活动:“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裁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后来随着工艺的发展,人物设置的增多,并吸收“鳌山”人物能活动的技法,使龙灯内的人物能活动起来,出现“首饰龙”的龙灯。此外,还相继出现了滚龙、走马灯、大龙龙灯、板凳龙等诸多品种。乐清龙档就是从板凳龙发展、演变而来的。
乐清地处浙江南部沿海,紧靠瓯江口岸,由于古代堤渠连年失修,风灾、洪灾频繁,民不聊生,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纯朴的百姓用樟木等材料制作龙档,以此来祈愿消灾避邪保平安。据乐清地方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乐清西乡洪灾严重,洪水由瓯江上游汇集而下,波浪滔天,水位急剧上升,淹没了堤塘和良田,农作物大片受淹,百姓深受其害,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于是乐清舞龙档的活动就更加频繁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5),乐清柳市一带乡村如翁垟、海屿、黄华、慎江、象阳、象东、湖横、白石等地龙档游艺活动最为盛行。
二、传承
随着人们的需求和民间村落龙档游艺活动的普遍开展,极大地激发了民间手工艺人对龙档的制作热情和创作欲望。特别至清代以后,乐清龙档的雕刻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清道光年间,乐清翁垟后西门的杨忠发和叶承荣都是当时的乐清龙档木雕高手,在民间享有盛名。清末民国初年,乐清湖头乡沙岙桥头村还出现了雕花名师黄福昌,他在制作乐清龙档中雕刻人物、亭台楼阁及首饰亭方面,更有独创之技。此外,木雕高手葛雨亭、叶阜如、王凤祚、郑祥奎、叶益舟等匠师,也都投身到乐清龙档雕刻中。他们在龙档戏曲人物的雕刻中,开始注意人物的造型和人物动态、神情及衣物细部的刻画,对乐清龙档的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阵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当地政府开始十分重视对民间工艺的发掘和扶持。在这期间,除了黄尚枢、黄德清父子仍在孜孜孜不倦地坚守着乐清龙档制作外,王凤祚、叶益舟、郑祥奎、叶润周、虞明华、叶栋材、叶胜隆等一批木雕艺术家,也经常参与乐清龙档制作。有时为了评比交流,一条龙档分段分档由几批艺人分头雕刻,民间称之为“斗档”,场面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乐清龙档制作史上,也算是一段佳话。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以及保护力度和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乐清龙档更是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它的精雕细刻、故事布局、人物塑造,它的壮观,都被人们视为农耕社会留下的灿烂文明、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经典与圣物。2008年,乐清龙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德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龙档代表性传承人)和其子黄北(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龙档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对乐清龙档加强了长度,增加了档节、档镶,整条龙全长35米,十三档、二十四节,全档采用了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并采用油漆、贴金、彩绘、竹编、刺绣等多种艺门类相结合的技巧,使龙档比以往更规范、整齐而辉煌,也更具观赏性和细节之美。乐清龙档在他们的创作下,已不仅仅是一条东方的祥龙,而成为了传统戏曲荟萃的艺术舞台、古典名著集中的人物陈列、神话传说的生动展现,向人们传递了乐清龙档的雕塑精神与艺术品味。
三、乐清黄家龙档传承谱系
传 承 谱 系 |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 地点 |
第一代 |
黄福昌 |
男 |
1870-1964 |
不祥 |
祖传 |
|
柳市镇沙岙桥头村 |
|
第二代 |
黄尚枢 |
男 |
1916-1998 |
不祥 |
祖传 |
|
柳市镇沙岙桥头村 |
|
第三代 |
黄德清 |
男 |
1942年 |
初中 |
祖传 |
1958 |
柳市镇后垟北路9号 |
|
第四代 |
黄 北 |
男 |
1969年 |
大专 |
祖传 |
1989 |
柳市镇后垟北路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