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岙谷龙
作者:   来源:乐清非遗中心
 

  

胡安芬 摄

   谷龙是瑶岙庙会民俗活动“排奠”中的祭品。于明朝嘉靖年间,瑶岙地方每年夏历二月二在白马庙举办庙会。村民们用五谷杂粮铸制古代八仙、黑白谷龙、十景花团、斛状馒头架、五禽五兽等各种祀庙用的祭品。铸成的古代八仙、黑白谷龙预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祥之意,十景花团、斛状馒头架等盖食预祝五谷丰收,大囤满、小囤流之义。在民俗活动中要进行诣庙释奠,摆阵盖食,将村民五谷铸成的祭品,先在值日堂家摆好,初二日早上隆重移杠入庙排设,俗称“排奠”,前后举行祀庙、社典、祷祝致祭祭仪。

谷龙在“排奠”中最有特色,是首行祭品。每岁民俗活动,村民要在前一年秋收时选好粗壮饱满圆粒的糯谷稻穗,挂在屋檐高处晾干,待来年使用。谷龙内身用桑皮纸作成框架,打上烛蜡,前后把备好的蒙毛糯谷细心地一颗一颗粘贴而成。谷龙身长约30-40厘米,直径6-8厘米,没有固定的模式。所需糯谷大约两千颗左右。谷龙铸制充分表现民间彩制工艺、民间美术和民间技艺的特色。也体现了当地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气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胡安芬 摄

   谷龙铸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四百多年,至民国三十七年停止。改革开放后,在二OO七年,瑶南北村老年协会倡导复苏庙会,得到两村双委支持,组织举办事隔六十余年的“二月二”民俗活动,使谷龙铸制工艺重放光彩。谷龙传人朱岩北同志凭着幼年记忆,采用铝丝制作龙身,用电熨和蜡,把稻谷细心粘贴而成,使谷龙貌似神合,栩栩如生。二OO年被批准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声扬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