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溪历史风貌区
县城内外之水
作者: :(清)鲍作雨,张振夔总修;陈 纬校注   来源:《道光乐清县志》,2009.12
 

   

 

   隆庆《志》:城内东西两渠,源出翔云峰麓,经察院之右折而西,至县治前惠政桥下,分东、西沿大街两旁而下,至市心之宝带河。时有司常为申敕,不使居民结屋其上淤塞水道,而东西凿浃以通两溪,旱则蓄,潦而泄,非惟清洁,亦防火患。渠上杂植冬青垂柳,往来如行翠帷间。岁久湮塞。元末,方氏吏刘敬存摄邑事,浚治深广,于是两渠复通,仍建宝带桥其上。又浚东小河至白沙,以泄溪流,舟楫可通,田得灌溉,民甚便之。今河存而渠塞,仅通涓流而已。父老云,旧时县治前一河,西通西溪,名龙须浃,以运预备仓粮,盖即此渠也。又府底一河,以通运儒学,今水洞故存,而潜昭坊之东尽为基址矣。

国朝乾隆二十八年,令人林人櫆始浚宣风河。三十一年,溪流涨溢。三十二年,郡守李琬[1]、令人林人櫆率邑衿赵总锐等,凿城东河故道五百馀丈,分东溪上流,出杨柳、丁公二陡,以泄暴涨,因名新河。复于上流添筑月坝,东西砌以石。其后杨柳、丁公陡废。嘉庆二十二年,令刘荣玠重浚宝带河,又率监生徐佳圭等凿白沙新河,引城东新河下流出牛鼻洞曾氏陡门。    

城内大河 即东溪经流也,广十三丈。发源于县治东北诸山,至东溪山悬崖而下,汇为三黄井合流而南,为东溪,溪上常有云气,又名云溪。南流迳城北茔外桥,分一支东流为城东新河。其经流入城,迳校士馆之前,西南流出姜公桥,又分一支西河流曰宣风河。经流又南出孙家桥[2],分一支东流曰永清河,。经流又南出望来桥,分一支西流曰宝带河。经流又南至大茅衕,分一支西流为运粮河。经流又南百馀步,分一支西流为小教场河,又分一支东流曰云浦河。经流又南出五洞门为城南濠河,分为三支:一支南流出文明桥,与悬浦河通;一支东流与城东新河合流而东,与白沙河通;一支西流出文昌桥,与西溪合流而南为运河。

三黄井 在东溪山半。隆庆《志》:亦名三黄潭,在县治东北山上,发源于永嘉楠溪诸山,悬崖而下,是为大三黄井,高二百丈,非扪崖不可上,潭水深黑,望之竦慄。其西又有小三黄井,亦分三潭,差小而深碧。旧传有隐士采地黄以此水试之,浮为天黄,沉为地黄,半沉为人黄,故名。水合流为东溪。

宣风河 自大河出,横迳县治前,惠政桥跨其上,西流出西水洞,与西溪通。[]宣风河至县治前,又分东、西二小渠,沿大街两旁直下,至市心与宝带河通。 

永清河 自大河出,东流过登瀛桥,折而东南,出东南水洞,与城东新河通。

宝带河 自在大河出,横迳市心前,宝带桥跨其上,西流出西水洞,与西溪通。

运粮河 自大河出,横迳潜昭坊北,平桥亘其上,西流出运粮洞,与西溪通。[]隆庆《志》:运粮河在前郭,自西城水洞东至大茅衕。

小教场河 自大河出,西流至小教场北,折而西北,与运粮河合流出运粮洞[3]

云浦河 自大河出,东流至塔头桥,折而东南,与永清河合流,出东南水洞。

城东新河 隆庆《志》作东河。即东溪支流也。自茔外桥分流出三元桥,绕东郭折而南至于南郭,与城南濠河即东溪经流。及永清河、云浦河、旧城河合流。东南行至东塔山下,郑都溪自东来入焉;又东南流至白沙河头,岭根河自东来入焉,又东南流至白沙东山西,与白沙河相接;又东南流至白沙岭东,下山头河自北来入焉;又东南流至白沙岭南,与白沙新河相接;又东南流二里许,沙角河自北来合流。东南行三里许至牛鼻洞,分为二支:一支南流出曾氏二陡入海,一支东流达竹屿。   

旧城河 隆庆《志》:在城东一里,西行为东河,东通白沙河。

郑都溪 出东塔山,西方流入城东新河。

岭根河 在一都,源出岭根、半沙,西流至白沙河头入新河。

白沙河 在一都,北接城东新河,东南接白沙新河。

下山头河 在三都,源出包山、铁场,南流至白沙岭东入新河。

白沙新河 在一都,嘉庆二十二年,监生徐佳圭、吴英纯等捐凿。新河长二千七百五十丈,北接白沙河,东会沙角河合流出牛鼻洞、曾氏二陡入海,又东分一支达竹屿。[]白沙河旧至白沙岭而止,嗣因岭东涨垦日广,村民别凿河引沙角水溉田,不与城河通。嘉庆间凿通二河至竹屿,商旅便之。但近来新辟塘田益多,地低性碱,竞引淡水以养之,西乡之农每以河水易泄为虞,宜令邑内两乡父老公同相度水势,妥议长策,务令蓄泄得宜,旱潦有备,庶几行旅、农田均有利而无碍矣。

沙解河 在三都,源出珠垟、万东坑诸山,南流迳下山头东,南至沙角。又西南与白沙新河合流,至牛鼻洞出曾氏二陡入海。

城西河 即西溪也。广十四丈。发源于治西北诸山,至丹霞山悬崖而下为双瀑潭。南流出宣化桥,东与宣风河通;南流出仓桥,沐箫泉自西来入焉;又南流出迎恩桥,东与宝带河通;又南流至运粮洞,东与运粮河通;又南流至下马桥之东,与东溪即城东濠河。合流为运河。   

双瀑潭 在县治西,丹霞、箫台两山峡中分流而下,望如双玉虹,下汇为潭,即西溪之源也。隆庆《志》:宋滕甫、元陈子上俱有诗。   

沐箫泉 在县西箫台山梅溪书院之上,旧传王子晋涤箫处,崖上刻沐箫泉三字,东流入西溪。

   

  [注]

  [1] 李琬,字晖东,号莲塘,山东寿光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温州知府,后升温处道。任内凡有益于士民者,皆尽力兴举。修府学文庙,兴复书院,置膏火田,置义冢,建盐仓,浚河道造桥梁,重修《温州府志》等,备受郡人赞誉。

  [2] 孙家桥系孙公桥之误。道光二十九年知县密云路《重修太平桥碑记》:“太平桥之建自元季,邑之东溪周氏始祖讳信逊者始也,时称孙公桥,后因误为孙家桥云。”又:“桥西枕太平坊,更今名者因乎地,即以祝夫太平云尔。”(今太平桥、太平巷仍旧)

  [3] 小教场河越东大河接旧城河,是洪武城的南城濠。后南城南拓,小教场河西河口南移与旧城河对直,以利城内水利交通,当地人俗称白龙浃。今建设东路和建设中路即原旧城河与白浃填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