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乐清所处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其地域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深刻影响地方人文的养成、历史文化的发展。乐清背山面海,陆域面积比例上看,山占百分之七十三点一,平原占百分之二十六的三,海岛占百分之零点六。平原占的比例很小,可以想见,在历史上平原的比例更小。
现在的虹桥平原和柳白平原,在乐清立县之初,恐怕许多还是海涂,涨潮的时候要被海水淹没。当时的村落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山麓,主要的陆地交通也都是沿着山麓。我们看建于唐、五代以前的乐清著名寺庙,大都是沿东北—西南走向的山麓分布:如从芙蓉本觉寺(唐代),而黄塘寿昌寺(隋代)、大界明庆寺(唐代)、乐成白鹤寺(东晋),到白石集云寺(五代)。古代佛教寺庙兼具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的功能,大多沿交通要道而建,可见在唐、五代以前,乐清陆路交通要道是沿山麓延伸。乐清地方文献记载,东晋时郭璞曾来乐清为乐清县治选址,曾到过黄塘、白石等地,因为称土太轻,最后放弃了黄塘和白石,选中了乐成。还说郭璞曾路过龙门山麓的郭路村,郭路村得名就是缘于郭璞路过。郭璞死于乐清设县前五十年,他在半个世纪前就乐清县治选址,这有点不情理,可能只是一种传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说也能反映几分历史真实。虹桥平原西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兴修水利时,老百姓挖河还挖出过海船的船桅和渔网,这也是虹桥平原是海涂演变过来的证据。
乐清白鹤寺,王会义摄
乐清的地名反映了乐清的地理状况:乐清的自然村,村名带“山”“岙”“坑”“岭”“湾”“坪”“头”“底”“冈”“塘”“垟”“屿”等字的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后缀“山”字、“岙”字的尤多,各在八十个左右。山、岙、坑、冈、岭这类村名就反映了乐清人依山而居这一特点。带“塘”字、“屿”字的村名也颇多,其中带“塘”字的,不计重复,也达近四十个。很多带“塘”字的村落都和围塘有关,比如南塘、北塘、西塘、前塘、后塘、新塘、土敦塘等。最有趣的是陆地上却有一些带“屿”字的村名,比如青屿、后屿、竹屿、双屿、盘屿(明代开始改为磐石)、白鹭屿等,原来应该是散布海中的小屿山,沧海变桑田之后,也随之变为陆地上的小山丘,但世居居民其名字留下了印记。
乐清南塘镇山马村盐场,蔡建英摄
可见,乐清这一点点平原,都是乐清先民一代接一代地向大海要过来的。一丘一丘地围塘,一步步向大海推进,有些老塘慢慢被平复了,看不见了,只在地名里保存了一点信息,有些老塘至今还在。这种围塘造田先后经历了上千年以上的漫长过程,才有了如今的虹桥平原和柳白平原,才有了现今百分之二十六点三的平原占比,确实来之不易。
大海也带来了台风和海啸,海堤一决,人或为鱼鳖。旧县志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宋“乾道二年(1166),飓风暴雨,拔树漂屋,城乡人多溺死”;如明“洪武八年秋七月,大风雨,海溢,沿江居民多淹没”,“隆庆二年秋七月,大风雨,海溢,漂沿海民居田地无数”,“万历十九年秋八月,海溢,禾尽没”;如清“嘉庆二十一年秋八月朔,潮大,至漂沿海禾田”,“咸丰三年(1853),县西海潮倒灌,海蜇随潮飘至白石溪河”等等。
从明初开始,又加上倭寇侵扰,乐清沿海人民被倭寇蹂躏两百年。清初,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下迁界令,又使沿海居民饱受离乡背井之苦,死于道路者不知其数。
除了大海,还有高山。温州与台州之间,温州与闽北之间,都隔着高崖险谷,陆路交通艰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乐清坐汽车到省城杭州都要十几个小时,不断地翻山越岭,饱受颠簸之苦,不要说交通设施落后的古代了。
生活在这山海之间的我们的先辈,其生存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的生存环境逼着乐清人去奋斗,去四面突围,山和海磨练了乐清人的意志,对乐清人群体性格的形成发生着重要的作用。乐清人的性格既有山的沉着和坚忍,也有海的豪迈和开放。
历史上乐清人生存处境的艰难,与乐清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乐清的地理环境的确有不利的一面,封闭的一面。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负山面海的地理环境有其非常有利的一面。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山海鱼盐之利,这是从经济角度说山海之利。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看,比如文化的角度。乐清的山非同一般。雁荡山,号称东南绝胜,海上名山;中雁荡山,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其实,乐清的山处处都是风景。乐清的山兼具南北山川之长,雄奇而不失蕴藉。优美、奇美的山川会影响人的性情,也会影响到文化,特别是雁荡山,对乐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影响很大。再说海。在人类航海技术还很落后的时候,或者,当统治者厉行海禁的时候,大海是一种障碍,但大海从本质上说是外向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海洋文化,也叫蓝色文化,是开放型的文化,与之相反的是内陆文化,则是保守的、封闭的。温州和乐清,濒临东海,境内又有瓯江与之相通,乐清的商船可以沿着瓯江而到丽水、龙泉,海船可以远航宁波、上海、福州、广州等大商埠。历史上乐清人外出做生意的多,即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还有许多乡人农闲季节外出做生意,到上海、江苏、宁波一带贩卖小鸡和草席。温州和乐清历史上华侨多,这和温州靠海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所以,既得商贸便利也得风气之先,温州可以出现民营经济模式,而乐清也是温州经济模式的主要发祥地,而相对封闭的内地,比如贵州,就不可能创造出民营经济模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萌发出温州民营经济模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交互作用的结果,有历史的远因,如南宋永嘉学派的“经世事功”思想;也有现实的近因,比如地理位置上既靠海同时又和政治中心保持适度的距离也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
乐清滨海新区与胜利塘,胡林俞摄
海对乐清历史文化——特别是对“草根文化”的影响很大,乐清发达的龙灯文化、渔歌和著名的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艺术,都和海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于乐清的地域文化,“山海文化”或可称之。
乐清县城旧貌:1980年代从十八玍水库上拍,背山面海,叶松开提供